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南北朝开始观赏栽培,唐朝已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倾城之景,清朝时被定为“国花”,如今更是以“花大、型美、色艳、香郁”享誉世界。
盛开的曹州牡丹
图源:央广网
“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这是菏泽牡丹的历史写照。菏泽牡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菏泽,“中国牡丹城”“中国牡丹之都”。
说起菏泽牡丹,曹州可为代表。曹州牡丹甲于海外,盛于明清,历时1000余年,面积十数万亩,品种1000多个,拥有黄、绿、白、红、紫、粉、粉蓝、墨紫、复色九大色系,皇冠、绣球、菊花、荷花、蔷薇、楼子台阁、千层台阁、单瓣、托桂、金冠十大花型。
曹州牡丹园盛开的牡丹
李保珠 摄
每至谷雨,“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中国牡丹园”等几大名园和一望无际的牡丹大田,花海连天、灿若云霞,海内外游客云集于此,花朝人海,蔚为壮观。牡丹催花、鲜切花、无土栽培、太空育种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更使菏泽牡丹“花开随人意,四季吐芬芳”。目前,菏泽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和观赏基地。游走在“国色天香”之中,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荣耀。
繁花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和游人
图源:“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
谷雨是春种的大忙时节,也是花事繁盛的时节。此时,牡丹盛开,喜爱他的人们称其“谷雨花”或“富贵花”,是唯一以节气做名字的花。每年这时,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游客与牡丹零距离接触,赏其华贵、品其芬芳。
各地游客观赏牡丹
李保珠 摄
或许是看到宾客如织受到鼓励,你看吧,赛花会上,朵朵牡丹竞相怒放——
生长旺盛的“状元红”,丰满如球的“粉中冠”,宛如皇冠的“雏鹅黄”,鲜红艳丽的“大胡红”,状如葵花的“黄花葵”,端庄大方的“景玉”……
一朵朵,一株株,一簇簇,仿佛都在向你致意。
菏泽牡丹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历代文人骚客,也为牡丹写(画)下许多不朽之作: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使之进入艺术领域;唐宋时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陆游等诗词大家,都曾挥毫泼墨,写下一首首与牡丹相关的千古绝唱;之后的《序牡丹》《牡丹花谱》《曹南牡丹谱》等各类牡丹诗词散见于种种杂著、文集中,让牡丹故事、传说遍及民间。
工笔牡丹画《锦绣中华》
巨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种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唱牡丹……牡丹元素早已融入菏泽人血脉,形成了独特的菏泽文化符号。《曹州牡丹图咏》是《曹州图咏》丛书之一,书中收录牡丹名品120个;巨野工笔牡丹画,色彩饱满、线条流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代表性画作——《花开盛世》《锦绣春光》分别亮相青岛上合峰会和上海进口博览会;面塑、糖画、鲁锦、刻瓷、粮画等民间艺术,亦与牡丹相共融,成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被传承。
牡丹最早是一种名贵的药材。秦汉时《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对其功效进行了详细阐释:“牡丹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在药店,牡丹根皮和牡丹叶是常备药之一。
牡丹系列产品牡丹籽油
牡丹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籽粕做饲料,枝条和叶子做熏香……菏泽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将一朵花“吃干榨净”,走出了一条以药用牡丹、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为主的牡丹产业化发展之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标准。
工笔牡丹画《五洲同春》
巨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一朵花到游客云集,提升了菏泽旅游阵地,菏泽牡丹“绽放”出绚丽的旅游之花;从一朵花到诗词歌赋,丰富了菏泽文化阵地,菏泽牡丹“绽放”出优雅的文化之花;从一朵花到丹青妙手,增强了菏泽艺术阵地,菏泽牡丹“绽放”出恬静的艺术之花;从一朵花到全产业链,带动了菏泽产业集群,菏泽牡丹“绽放”出有力的产业之花。唐朝诗人徐凝有诗句“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拿来形容菏泽牡丹,恰到好处。
牡丹机场通航
如今,“牡丹机场”建成、腾飞,大大促进了大美菏泽“水陆空”交通体系的加速形成,加快了菏泽经济大发展的来临,一座蓬勃发展的美丽城市将“绽放”在鲁西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香染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