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牡丹 牡丹花 牡丹产品

主页 时政要闻 行业动态 牡丹文化 牡丹交流 牡丹产业 牡丹品种 牡丹旅游 企业风采 关于本网
主页 > 牡丹文化 >

王超英:黄河故事影像叙事五十年

作者:
卢鹏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8-12 08:18
浏览量:

7月23日,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厅。《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现场,摄影家王超英(右)全家三代齐上阵,拍摄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钱捍报道

1993年,巨野县双庙乡王桥村,王超英(左二)安慰受灾群众

1993年巨野县受到洪水袭击,王超英蹚水采访拍摄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本报记者 卢鹏

7月23日,已入大暑,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北京中华世纪坛,《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展厅,看着50年前的照片,刚刚连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吕静波几度哽咽落泪,“超英,当时我们就是这样的,穿的衣服不是灰的就是蓝的,背着相机到乡下拍老百姓,浑身都是泥,忘了自己还是个小姑娘,忘了我们正是最爱美的年纪……”

半个世纪的画面闪现王超英眼前,随泪水一起模糊。吕静波、王超英1975年到当时的青岛财贸学校摄影专业学习,一起上课,一起创作,不经意间被命运砸中,走上了摄影这条人生之路。

《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7月20日到28日在北京首展。夏潮、朱宪民、王文澜、李锦、杨浪、于德水、钱捍、马千里等众多文艺评论界、摄影界专家现场观展并参加研讨会,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此前近乎籍籍无名的山东菏泽女摄影家王超英,凭借厚实的作品和曲折的经历在摄影界引起轰动,让展览成为黄河主题的“现象级”摄影展。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王超英喜欢这首诗。

王超英1957年出生于菏泽。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时任鱼台县政府秘书,送机密文件时遭日军搜捕,他将文件包好扔到井里,人钻进柴草垛里躲藏,日军士兵用刺刀向柴草垛里乱刺,王超英的父亲用手枪顶着自己的头,决心一旦被敌人发现就自尽,以免泄露机密,所幸敌人没有发现他。

王超英说父亲“傻”,而自己也继承了父亲的“傻”——无论做什么,都会用“傻力气”,拼全力去做,做了也不说——父亲的许多经历,都是他去世后姑姑讲给自己的。

在青岛财贸学校上学时,王超英就利用假期拍摄菏泽的农民。1977年,王超英毕业后进入菏泽县文化馆工作。1979年,她被调入当时正在筹建的菏泽县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后菏泽建地级市,1991年,王超英进入菏泽日报社。王超英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1980年,第一列火车开进菏泽,这是当记者后王超英遇上的第一个重大新闻。火车当时是试运行阶段,从济宁开过来,100多公里要行驶7个小时,一天就一班,也没有列车时刻表,只能硬等。为了拍火车,王超英骑着笨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往返五十多公里。第一次,等了一天没等到火车。第二次拍上了,火车开过来时没有喷气冒烟,感觉不理想,像个假火车。怎么办?再去!

第三次拍摄,蒸汽机车头喷着气冒着烟开过来了。终于“有了”,按下快门的一刻,王超英心里那个高兴啊,这张照片登在了《菏泽县报》创刊号的头版报眼位置。

从这开始,王超英用镜头见证了菏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节点。1998年,拍摄菏泽铁路十字交会;2004年,拍摄老火车站扩容升级改造;2021年,菏泽开通高铁,相关部门邀请王超英以见证者、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三重身份乘坐首列高铁,接受人民网、大众网等10多家媒体采访。

20世纪80年代的拍摄经历有趣而难忘。当时照相机很少见,王超英一个20来岁的姑娘,背着照相机,为了找到好的拍摄角度,还爬到了火车站的房顶上,在村民的眼里,她跟火车一样,都是少见的景。

所以,王超英每次下乡采访,后面都会跟着一群人看她拍照。她就像母鸡带着一群小鸡那样,拖着长长的“尾巴”,走街串巷下农田。一个外来的姑娘在当时本来就很难找到厕所,身后跟着一群孩子更尴尬。为了少上厕所,下乡采访期间王超英只能尽量不喝水。

王超英干起活来风风火火,遇上重大报道连轴转,拍完回报社冲胶卷交照片,接着又背起摄影包往外跑,“超英这丫头,‘疯’了。”看着王超英急匆匆的背影,老总编会笑着叹口气。

下乡采访骑坏7辆自行车;夜宿马车店,把带响的东西堵门口壮胆;马车车轮内胎放上大铁锅当船,站在铁锅里拍藕塘养鱼……进入摄影行业半个世纪,吃的各种苦、受的各种累、遇到的各种挫折,王超英都一笑而过,但有一件事,却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1986年,王超英怀孕了,四个月时肚子就很大,去医院做检查,她怀的是双胞胎,一家人十分高兴。

王超英泼辣惯了,她不顾亲友的劝阻,还是按原来的节奏工作,该跑就跑,该颠就颠。过度的劳累,让她的身体出现状况,怀孕7个月时,王超英持续腰疼,实在忍受不住就跟老母亲说了,老母亲立马叫来亲友,连夜用平板车把王超英推到医院,她怀的一对双胞胎早产了。

这是两个男孩,出生时一个3斤2两、一个2斤8两,当年医疗条件简陋,婴儿出生后被送进保温箱,又遭遇医院停电,一对双胞胎最终夭折。

如同五雷轰顶,王超英出院回家后,只有请假回来的姐姐和一只猫陪着她,当时丈夫上官超英在青岛工作。丈夫打电话回来,问孩子的奶够不够吃。

“上官,孩子没了……”王超英哽咽着说。

“什么!?”电话那头的上官超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反复问,王超英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

已近中秋,凉风吹落枯黄的树叶,哗哗作响。对于夫妻二人,整个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他们隔着电话线,隔着400多公里的距离,一起哭得撕心裂肺。

1988年,王超英生下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取名上官天梦,女儿给她和丈夫带来了安慰与喜乐,结束了他们长达两年的“至暗时刻”。

王超英后来养成了近乎“自虐”式的工作习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让工作把自己的身心占满,避开那无法言说的丧子之痛。

“那两个小家伙集合了我和上官(超英)的优点,脸白白的,眼睛大大的……”7月29日,王超英从菏泽来到济南,为《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济南巡展作准备。记者采访她时,王超英第一次亲口说起38年前失去的那对双胞胎,她声音很小,两只手轻轻地比划着,仿佛正捧着婴儿的小脸。

两天后,回到菏泽的王超英给记者发来一条微信:“这对儿子,可能会在天堂理解妈妈年轻时的执着幼稚,一个不愿折损任何生命的人,却没有给他们来世上走一遭的机会,我是不合格的妈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以这句诗作为展览导语。这也是最能代表她对故乡菏泽感情的一句话。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进入山东后便成为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它滋养了菏泽人民,也给当地带来了洪灾水患。1993年、1996年、2003年,菏泽三次遭遇大洪水,还有龙卷风等灾害,王超英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

经常拍抗洪救灾,王超英积累了一些实用“技巧”。1993年,一个狂风暴雨之夜,菏泽遭受龙卷风袭击,王超英第一时间赶到集合地点。为防止走路时脚陷在淤泥里拔不出来,她穿着白色的塑料凉鞋,并用线绳把鞋牢牢捆在脚上。同去的新闻同行笑她:“超英真不要好”。

凌晨2点多,当大家抵达王浩屯镇卧单张村的受灾现场,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王超英的一身“行头”特别好使,之前笑话她的同行则寸步难行,苦不堪言。他们进入村庄,王超英拍了大量照片,火速赶回报社冲洗胶卷发稿。当天的电视新闻报道也是用王超英拍的照片编辑而成的。

“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善良、真实,艺术家应该带着善良的心来呈现作品。”大型摄影专集《黄河百姓》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朱宪民这样评价王超英的作品。

王超英的照片,从没有为了赚眼球去刻意表现灾害现场的凄惨,她关心的是受灾的老百姓,关心的是那些抗灾救灾、可爱可敬的人们。

1996年,接到黄河滩区百姓遭遇黄河一号洪峰袭击的消息,王超英设法赶到位于鄄城县境内的黄河大堤,抓住机会上了一艘武警战士驾驶的冲锋舟,穿越滔滔洪水,他们赶到了被围困的村庄。此时,用于转移群众的特大舟桥船已到了村里,但不论武警战士怎么劝说,村民就是不肯离家。眼看着水中梁檩麦秸被冲向下游,蛇和刺猬攀上树杈,见识过大洪水的王超英特别着急,她一边拍照一边扯着嗓子喊,但同样不起作用。

危急关头,王超英马上给县指挥部打电话,请求他们快用广播喇叭通知老百姓转移。很快广播声响起,当村民听说上游的十三坝冲毁的消息后,纷纷上了船。这是王超英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采访,不仅完成了一名摄影记者的工作任务,也不负一位黄河儿女的使命,不负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王超英是黄河儿女,她扎根生活,关注百姓,记录家乡,执着坚守,传递情感,与黄河相依,与牡丹相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对王超英如此评价。半个世纪以来,王超英持续用镜头记录黄河儿女、关注百姓生活、展示家乡变迁,拍摄了大量优质摄影作品。《度过寒冬最知暖》《洒向无声世界的爱》《黄河故道科技热》《户户粮满仓》等一幅幅新闻摄影精品,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报刊上,记录历史的瞬间,定格在读者的心底,让更多人看到了菏泽,看到了黄河儿女的质朴与坚强。

1996年,因为作品优异、贡献突出,王超英被作为新闻行业典型宣传推广,《中国记者》《人民摄影报》等中央媒体连续推出相关报道,《是妻子,是母亲,更是一名记者》《她的肩上有座山》《拼命女三郎》。她被提拔担任菏泽日报摄影部主任,1998年,王超英成为山东省地市报系统首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摄影记者。

长期劳累,经常蹚水拍摄,王超英从1995年开始受到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折磨。专家建议动手术,手术后行走功能会受影响,这对视摄影为生命的王超英来说,就像飞鹰失去了翅膀,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无奈之下,好强的王超英开始自己治病。王超英研究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病情,制订了一套“盐刑烤打”的治疗方案。热盐袋敷、电热毯烤、棍棒敲打,大夏天穿羽绒服、高筒靴、贴暖宝宝,三伏天躺在石头地面上烤……亲友还以为王超英走火入魔,精神出了问题。

上天眷顾了王超英的执着和毅力,一年又一年,王超英用这样的土方法、笨方法,硬生生把体内的“寒气”一点点逼出来,身体逐渐康复。

“又可以拍照了,我要把荒废的时间补回来!”听到王超英兴奋的呼喊声时,上官超英不禁想起报社老总编的那句话:“这丫头,‘疯’了……”

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如今我们已经年老力衰,再也不见当年的风采,历历往事如烟,岁月如霜,命运多蹇……但豪情不减,我将不懈努力求索,战斗到永远。”记者一直想把丁尼生(英国)的诗句送给现在的王超英。

2024年4月,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一组题为《国色牡丹共弹香》的牡丹开花延时视频亮相,一周的开花过程用几秒钟视频展现,各色牡丹如一个个肤色不同的孩子绽放笑脸,惊艳了世人。人民日报、中国网等30多家媒体网络平台转发。《国色牡丹共弹香》来自王超英,她用四年拍摄了160组牡丹延时摄影作品,并将其编辑成视频。

“上官(超英),就算咱俩离婚了,这房子还有我一半,我怎么不能在家里拍牡丹……”因为王超英在家拍延时牡丹,搞得一家人饭都快吃不上了,丈夫上官超英跟她吵过几次,这是王超英放得最狠的一句话。

2012年,55岁的王超英从菏泽日报社正式退休。退休后本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对王超英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可以更加自主地拍摄了,拍黄河生态,拍农民麦收,拍滩区迁建……当她痴迷于延时摄影拍摄牡丹后,丈夫上官超英受不住了。

每年都采访拍摄菏泽牡丹节的王超英发现了一个问题,牡丹的花期很短,很多来菏泽看牡丹的外地游客赶不上,她决定使用延时摄影拍摄牡丹,编辑成视频,让更多的人看到菏泽牡丹花开灿烂。

说干就干,王超英把家里的厨房改造成了全天候的摄影棚,窗户全糊上,备好长续航电池,布上复杂的专用灯光,最多时有11个照明灯,7部相机一起工作。王超英四处搜寻各个品种、颜色的牡丹,牡丹植株买了一批又一批,用防紫外线的衣服包着花骨朵小心翼翼抱回家,家里冰箱的冷藏室装不下了,王超英就购置了一台2米高的保鲜柜专门保存牡丹植株。从冬天到春天,摄影棚灯光几乎一直亮着,王超英像照看婴儿一样照看着相机镜头前的牡丹,经常连续三四天衣服不脱不换,实在困了就和衣而卧打个盹。

丈夫上官超英平时工作也很忙,好不容易回到家,想和妻子一起吃顿饭,说说话。王超英既没时间跟他聊天,也没法好好做饭,她经常是馒头或烧饼泡水凑合着吃。丈夫回来,王超英就炖一大锅菜,热了一次又一次,最后都馊了,王超英也不知道,两人吃了一起闹肚子。上官超英感觉日子快过不下去了,所以发火,有了争吵。

女儿劝慰父亲多理解母亲。上官天梦与牡丹节“有缘”——她的生日在4月,与菏泽国际牡丹节的举办日期“撞车”,上官天梦从小没过过生日,每届牡丹节母亲都泡在现场拍照,而父亲是著名画家,要负责相关书画活动的布展接待。

虽然被各种“放养”,但上官天梦理解妈妈、为妈妈感到自豪——她8岁时就开始帮妈妈抄写投给人民日报等报的照片说明;她喜欢看报纸上妈妈拍的照片,喜欢看妈妈被邀请在电视上演讲……“其实妈妈一直在竭尽所能地爱我。她白天忙工作,就利用夜晚时间一针一线为我缝制各种款式漂亮的衣服。”也许是母亲的优良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上官天梦从小自立自强,学习成绩优异,从清华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国家博物馆,现为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上官超英经常说,他们夫妻不是一般的缘分,是同乡、同学、同岁、同名,而且上官超英哥哥还娶了王超英的姐姐。无论是家里二哥房子装修,大哥搬家,还是侄子买新房,表侄找对象,王超英都全力帮助。大哥称她为“家庭总理”,嫂子说她是姊妹们的“110”。

“不知道自己能拍照的时间还有多少,只要有一天,就珍惜一天。”王超英说,能拍到好照片,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自己走不动拍不动了,能有的看,有的想,不后悔。

我为什么不能俏一点

“这是我用AI(人工智能)整理的。”7月31日,王超英完成《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前期准备工作乘高铁返回菏泽,她在路上给记者发了文字材料,当记者赞叹她的效率时,王超英笑着回复。

从来不背名牌包,不用高档化妆品,王超英有她的“时尚”——学用新设备,get新技能。60多岁的王超英自学无人机,并考到了无人机驾照。为了拍牡丹,她自学延时拍摄、布灯用光。她还自己花钱报班学习PR、剪映等视频剪辑软件,如今王超英已经能熟练地编辑短视频。

现在的王超英标配是一件粉红色的上衣、棒球帽、满是布兜的工装裤,像要外出旅游的大学生。如此休闲的运动装扮,是为外出拍照方便。“我为什么不能穿粉红的,我为什么不能俏一点。”王超英半开玩笑地说,当年在最爱美的年纪,因为时代环境和工作要求,她只能穿灰的、蓝的衣服。趁自己还能动弹,得好好美一美,把年轻时的缺憾补一补。

从业以来,王超英荣获“共和国五十年新闻摄影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获评山东省“功勋摄影家”称号。菏泽市政府设立王超英摄影艺术馆,授予王超英、上官超英“菏泽市卓越贡献奖”。“菏泽市卓越贡献奖”有一笔奖金,两人合计了一下,拿出这笔钱来办展览,继续宣传菏泽,让更多的人看到黄河儿女,于是有了2023年9月在山东画院的“双英放歌——上官超英画展、王超英摄影展”,有了今年7月在北京的《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

《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收录了王超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作品共75张,其中《十对新人情定黄河滩》和《争当“网红”》是王超英2024年5月拍摄的,当时,她和策展人钱捍、杨明从半个世纪拍摄的数万张底片中挑选参展的照片。今天,已经67岁的王超英仍用相机和无人机拍摄大美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