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城,一产业。
经过多年沉淀,菏泽牡丹文创产品开发出一批彰显牡丹美学风格、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
近年来,菏泽牡丹文创频频出圈,产品屡屡引发关注。这些文创,既是承载牡丹形貌的文化器具,伴随着一场场展会、一件件物流,让菏泽牡丹飘香四海八方,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触摸牡丹、感受文化魅力中增强对牡丹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瓷上牡丹 花开富贵
揉制、拈花、拉花……不多时,一块乳白色土坯在工艺人员手里腾挪转换、按压掐捏后,变成一片片厚度仅0.3毫米的牡丹花瓣,再小心翼翼地将花瓣组装完,一层层拨开花瓣,轻轻地嵌上花蕊,一朵花瓣层叠的素坯牡丹就这样产生。
“制作工具虽然小,但要想牡丹花‘永不凋谢’的话,可全靠它们。”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翠英指着工作桌上的摆放着竹签、小刀、锯尺等工具说道。
刘翠英告诉记者,捻制花瓣很有讲究,十分考验工艺人员自身的经验、手法、创造力等因素,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聚精会神、极具耐心,工艺人员将花瓣、花蕊、茎、叶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以丰富牡丹造型,每一个成型的牡丹瓷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据悉,牡丹瓷的制作要通过原料研磨、拌浆、滤泥、塑型、成型、晾干、素烧、施釉、釉烧等20余道工艺流程,从瓷泥素烧到成品出窑需要6天以上时间,才能形成一件釉下彩牡丹瓷,然后经过创意组装,最终形成一件美轮美奂的牡丹瓷艺术品。
巧手匠心,瓷上生花。2022年9月15日,菏泽牡丹瓷等系列手造产品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惊艳亮相,并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设置菏泽馆,展示当代菏泽牡丹手造的蓬勃发展,有力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伴随着“山东手造”起势,“创艺菏泽”乘风直上,唱响了全国牡丹之歌。
“为确保造型端庄,达到最好的效果,每人每天纯手工制作约6朵花,每一朵花都倾注了工艺人员的感情。”据刘翠英介绍,“我们采用的工艺是目前最先进的高温釉下彩工艺,成品率可达80%。”
盘中錾刻 处处匠心
近年来,菏泽市大力打造牡丹产业全产业链为目标,使得牡丹产业从单一的观赏到精深加工再到文化创意等多产业链发展,牡丹文创产品不断火爆“出圈”,“中国牡丹之都”这张名片也愈加亮丽。
据了解,在瓷上创造出“一牡丹一世界”景象的,还有一种独特的手工绝技——刻瓷,以瓷为“纸”承载心中沟壑,以刀代笔刻出大千世界,曹州刻瓷让盛放的菏泽牡丹、极具写意的山水花鸟,以独具匠心的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
“呲……呲……”伴随着刻刀在瓷板上游走,马宪荣手中的小锤也在有节奏的敲击,随着刻刀角度不断变化,瓷板上的线条逐渐清晰。
“刚才这个刀法,就是我自创的叶脉雕刻法,这种刀法刻出来的线条同叶片的肌理一样,叶片既清晰又自然。”马宪荣介绍道。
据介绍,马宪荣从7岁开始就学习祖传的刻瓷技术,刻刀一握就是60余年。她雕刻的《昭君图》衣着华贵,栩栩如生;呈现的《曹州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制作的《猛虎》神态逼真,体型威武……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对马宪荣来说,花草、山水、人物、百兽等,凡是能着于笔墨之物,无不可刻于瓷器之上。
“刻瓷的时候会用到平刀、点刀、錾子、刻线笔、冲线刀、颜料等工具,”马宪荣介绍道,“制作一个直径42厘米的牡丹花刻瓷需要大约一周时间,首先需要选择瓷型、釉的颜色,再设计画面,然后雕刻、上色、晾干,最后封色完工。”
从青丝到华发,马宪荣一直思考如何让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近年来,马宪荣在高校宣讲刻瓷专业课程,口传身教,辅导过本科生;在工作室免费收徒,培养数十名刻瓷传承人。
“下一步,我计划将九大色系的牡丹、牡丹故事、黄河文化以及菏泽独有的地域文化展现在刻瓷上。”马宪荣说,“为曹州刻瓷技艺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贡献,让曹州刻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脱水牡丹 巧妙大气
此时,在距离马宪荣刻瓷艺术馆5.5公里外菏泽成盛牡丹产业有限公司,成元生正在聚精会神的打包干花、布置牡丹盆景插花。
一花引来万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四月,在曹州牡丹悄然盛开的时候,成元生便会陆续收购两万余朵牡丹花,经过定型、脱水、护色、护型、防潮处理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在鲜活的盆景上再插上脱水牡丹。
大型盆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小微型案头牡丹小巧优雅,活灵活现。以真正的牡丹做出的牡丹盆景插花,让众多未在四月亲自来到曹州牡丹园的爱花人能够一睹曹州牡丹花九大色系的真容。
“目前我们已与多家物流公司谈成合作,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物流链运输,并且参加牡丹花会展览,让盆景牡丹插花走进千家万户。”对于盆景牡丹插花未来的发展,成元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