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我们的古代祖先爱花、护花、种花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先民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把牡丹赠给恋人表达爱情的描述。我国人工栽培牡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开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距现在已有1400多年。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之首。
牡丹生机旺盛,适应性极强,原产我国巴山秦岭、黄河沿岸;如今,她的芳踪艳迹遍及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天山脚下、青藏高原,还是黑龙江畔、东南沿海,无论是河谷水涯,平野田畴,还是高山绝顶,大漠沙疆,都有牡丹顽强的生命,醉人的馨香。
我国牡丹人工栽培遍布全国各地,有上千个品种。目前,我国拥有丰富的牡丹野生资源,众多的栽培品种,宏大的牡丹生产规模和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历代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创作了大量赞美牡丹的诗词歌赋、民歌民谣、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电影电视,以牡丹的优美艺术形象,滋养着人们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淳厚俊永的“牡丹文化”;牡丹不仅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也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奋发图强、豪迈进取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素质的象征。
难怪中国人如此执着、长久地钟爱着牡丹;难怪亿万炎黄子孙不约而同地心心相印地尊奉牡丹为中国的国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说:"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在我国唐宋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升平,牡丹园圃也很繁盛;到了北宋末年,连年战乱,国势衰微,牡丹园圃也随之萧索凋敝。牡丹的命运就这样成为世事兴衰的一面镜子。
今天,中国牡丹欣逢盛世,冰浴春晖,威蕤繁茂,盛况空前。在古都洛阳,在花海菏泽,在甘肃兰州,在安徽铜陵,在四川彭州,在湖北隆中,在许多盛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牡丹花会,迎接五洲四海的友人;牡丹已成为对外交往的纽带,和平、友谊的使者,为振兴祖国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图强、人民幸福、祥和、安乐的时代特征。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