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关“国花”之争的声音不绝于耳,自从有人大代表提过这个议案后,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就没停过。如果说能代表中华的动物也就是在龙和熊猫里二选其一,那么能代表中国的花卉可就绝不止牡丹和莲花了。
然而呼声最高的,的确还是牡丹,网友虽说莫衷一是,但只要支持派打出刘禹锡的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气势,不得不说是唯我独尊。
牡丹在人们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是有历史渊源的。“国色天香”这个成语,用在花的身上,是专门形容牡丹的,用于别的花可就显得不合适了;而如果是用在美人身上,此女不仅得姿容绝顶,还须雍容华贵,分分钟自带皇家气质。
牡丹与美人这种相互赋予的气质,最早是源自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据《全唐诗》记载,当时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宫禁初种牡丹,得红紫粉白四色,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畔,玄宗与贵妃遂前往赏花。
一众伶人以歌舞助兴,其中李龟年尤擅歌,手捧檀板欲歌。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乃命李龟年持金花笺,急召翰林待诏李白入宫。
李白奉诏前往,在笺上作诗。太真握颇梨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领歌词,而龟年歌之,玄宗自是以李翰林异于其他学士。而《清平调三首》亦就此流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彩云想变成贵妃的衣裳,花儿想变成贵妃的容貌。贵妃之美,如同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牡丹。她若非群玉仙山上才能遇到的女神,就是只有在月下瑶台方始得见的仙子。
贵妃之美,好似一枝鲜红而艳丽的牡丹,凝香含露,即便是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她相比也只能枉自断肠。借问汉宫之中有谁与她相似?就连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也需要倚仗新妆,才可与之相比了。
名贵的花朵与倾国的美人两相为欢,这场景常使得君王面带微笑地欣赏。他原本的无限春恨在这情景下释然了,就倚在这沉香亭北的阑干之上尽情地观赏吧。
1. 李白放歌应未尽,欧阳欲记恨难详
自此之后,天下的牡丹园似乎都要与贵妃、与诗仙的《清平调》扯上点关系。苏州网师园的“宜春寏”就是这样一所去处。“宜春寏”的意思,是适宜赏春的花苑,后这里专辟为网师园的牡丹花圃。
此处庭院中点缀着假山石峰,湖石围起的花坛中遍植牡丹。每逢春季,牡丹花开,烂漫似锦。南侧粉墙有砖刻匾额,上书“玉椀金盘”四个字,形容牡丹盛开时节,花朵的姿态和色彩,一派富贵逼人。
北侧是这座庭园的主建筑——“露华馆”。这名字无疑就是源于《清平调》了。此处虽已被辟为园林茶室,但门前一副抱柱楹联既追忆往昔玄宗与妃子赏花之风流,又纵情庭前牡丹开放的盛事,风雅也算附庸得极其巧妙了:
纵目槛前,仿佛沉香亭畔无数洛红赵碧,
李白放歌应未尽;
遣怀庭外,犹疑兴庆宫中几丛魏紫姚黄,
欧阳欲记恨难详。
其中“洛红”指的是洛阳牡丹,而赵碧、魏紫、姚黄都是宋朝时候洛阳牡丹的品种,此外还有赵粉、欧碧等等,后来就泛指各种名贵的花卉。宋欧阳修在《绿竹堂独饮》一诗中也有:“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凋零”。
兴庆宫中,沉香亭畔;春风拂槛,红艳凝香;妃子笑唱,君王遣怀。然而富贵浮沉,转眼成空。帝王也好,贵妃也罢,仍不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唯余尘世中盛放的牡丹,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红红翠翠,暮暮朝朝。
2. 剑胆琴心
从“露华馆”有曲廊连通到“蹈和馆”,这是三间并列的小厅,是园主休闲宴饮的地方。穿过曲廊南端的小门,里面是座别致小院,院中有扇无栏的飞角半亭,这是网师园的琴室,东侧院墙上砖刻门额上镌刻“铁琴”二字,意“铁骨琴心”。
琴室内有琴桌一张,上置一块琴砖,厚重而中空,乃汉代遗物,名“郭公砖”。有种七弦琴自带共鸣箱的结构,若将此琴放在中空琴砖上演奏,琴音激扬而嘹亮。可惜我们是俗人,只关心秦砖汉瓦的价值,感觉这汉砖,也价格不菲吧?
当然,古人与我们不同,之所以要在园宅中设琴室,是认为操琴可以修身养性,更有“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作用。“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在《琴赋》中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而“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如果跟嵇康不熟也没关系,平常电影我们该没少看。看过元彪、李修贤主演的93版《新碧血剑》的朋友,应该比知道嵇中散的人更多些。所以还是给朋友们引个桥段吧:袁承志和金蛇郎君夏雪宜结拜的当晚,自戳双目的午马忽然出现。
当他听到有人说:“我袁承志为求达成任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后,万分激动地上前摸骨,然而随即又失望地说:“不,你不是。我要找的袁承志,仇深似海,剑胆琴心。你没那层皮,没那块骨。你绝对不是。”
这回答引的金蛇郎君在旁大笑,午马一听骇然:“听这个笑声绝非凡胎俗骨,你到底是谁?”金蛇郎君笑道:“你来摸摸看我是谁。”午马甫一触手,即跌撞而逃:“我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不知道……”
剑胆琴心。午马的本能反应其实是对的,这部电影里,配得起这等侠骨柔肠的,绝对是金蛇郎君夏雪宜,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又实在太能装的小捕快袁承志。
3.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
走出琴室庭院向东,就接近网师园出口了,此地有园内最大的黄石假山“云岗”, 云岗后掩藏着一座精致的四面厅,厅堂南面的庭院花坛中遍植金桂,秋天桂花时节,一院浓香,历久不散,故名“小山丛桂轩”。
轩北正中是一扇方形大窗,而花窗正中又做成圆形太阳镜的造型,“云岗”假山古拙浑厚的岩体就正好镶嵌在这镜中,构成一幅明朝李渔所说的“天然尺幅图”。
而假山东侧是一座玲珑小巧的拱桥——引静桥,桥下池水向东南蜿蜒远去,在此处形成一处小小溪涧。苏州园林乃至全国园林中最小的石桥凌架在这曲折的“槃涧”之上,流水余韵绵绵,小桥苍然古朴,景致独有韵味。
还是“小山丛桂轩”内花窗两侧的一副对联,对于此地风景描写得最为贴切: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盘陀”就是山路盘旋曲折的形状,特指石头不平,唐诗中有“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而“云岗”的盘陀石正好被小轩的花窗太阳镜框入,说“真是画”,是再贴切不过。
而“宛委”就是泉水蜿蜒流转的样子,巧合的是,这也是传说中大禹得神书处。
据《吴越春秋》记载,黄帝曾历九山,其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大禹东巡,至衡山,血白马以祭祀,随后登山,途中憩卧,梦见绣衣男子,自称玄夷沧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齐於黄帝之岳,岩岳之下,发石掘土而得。”
大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掘土,果得金简玉字之书。乃知山川之理,四海之眼,遂治水,凿龙门、通伊阙,终伏水患。后使伯益记此书名为——《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