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杭州唐朝之前是没有牡丹的,在唐穆宗长庆年间,开元寺的僧人惠澄从洛阳移植来一棵,名洛花。后来到了宋朝,就渐渐多了。不过,还只是吉祥寺比较盛。
接下来就有了,在1072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在杭州做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赏牡丹。历史记载,那是一次空前的牡丹赏花盛会。
寺院牡丹
在这一天,沈立,当时杭州知州,最高长官去了,陪同的还有通判苏轼以及其他官员。这次盛会可谓隆重而场面热烈,鼓乐齐鸣,沈立苏轼等人在楼阁之上,大摆盛宴,开怀畅饮,赋诗抒怀。
这当然少不了苏轼,寺僧请求他为楼阁赐名,他当场就写下四句诗。
《吉祥寺僧求阁名》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吉祥寺遗址
吉祥寺,在今杭州仙林苑住宅小区。
明朝吴之鲸撰写《武林梵志》记载:吉祥寺修建于965年,由睦州刺史薛温捐地建造。1065年改名广福寺。“其地多牡丹”。
后来两宋之交,被做为文思院军头司,只小寺留存。明朝万历间,僧静然重建,更名谁庵。不过,已没有当初寺地广袤,也不再植有大量的牡丹以及名人巨公游赏的盛事。
历史从来就是这样,有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如今的吉祥寺惟留遗址,已成为居民小区。不见当初的痕迹。这正中了苏轼的诗句。
牡丹
过眼荣枯电与风。
这牡丹是如此繁盛,可是终会衰败。正如世间万物,就像电像风,转瞬即逝,那样疾速而短暂。无论大自然草木荣枯,还是人类自身,都是如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说,人生不正像飞鸿吗?倏忽而来,又倏忽而逝。所留的也不过是那点点雪泥印罢了。
过眼:经过眼前。喻迅疾短暂。荣枯:1.草木茂盛与枯萎。2.喻人世的盛衰、穷达。
牡丹花红
久长那得似花红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月无百日圆。俗话还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就又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样,是大自然的规律,誰也没法改变,此事古难全。
我想到了苏轼的《凌虚台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那是他为官时,与上司不合,以之来报复上司的文章,说人家刚建的台子终究要成为废墟的,就像给孩子过满月,说孩子早晚会死的一样。但,我们不能不说,这确实是誰也改变不了的社会规律。
上人宴坐观空阁
上人是旧时对和尚的尊称。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佛法修行之中真正的“宴坐”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最后连这个不依也要忘记,也就是一切念头都没有。
这句意思是,高僧在这楼阁之上打坐,体悟诸法空相的道理。
什么是诸法空相呢?首先说相指的是本心所产生的幻象,我们所见的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心生的幻象,包括大地、山河、虚空等。这相是从心里生出来的,生出来就有,生不出来就没有了。
空不异色
再说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用空间的物质。佛教讲因缘而生。都是因缘际会的产物,条件变幻了,这些“色”也就没有了。佛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苏轼最后说
观色观空色即空
这句仍然是在讲万物皆空的道理。
正如凌虚台终会成为废墟一样,这里的牡丹、吉祥寺,也终会成为历史。事实也的确如此,几年之后,苏轼成为太守,再来这里,已不复当年的繁华。而太守沈立也在不久离任,六年之后做古。这都是讲人生如梦幻泡影的道理。正是想到了这些,他日后给自己爱妾建了六如亭纪念。
六如亭
既然万物皆空,我们应该如何呢?那就抓住当下吧。享受自然,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享受人生,我们有限的生活中尚有无尽的快乐。
这就是苏轼的绝句,苏轼的人生,人生如梦幻,人生亦多快乐。让我们像苏轼那样,学会无往而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