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菏泽牡丹大田,随处可见花农们顶着烈日在花田里除草、施肥,给牡丹补水,他们就像养孩子一样精心护养着牡丹;油用牡丹的牡丹籽也已进入灌浆成熟期,再有一个月到四十天的时间,就可集中采收。
一朵花,一颜是国色,一味是天香。
菏泽牡丹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至清代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牡丹是菏泽的名片,牡丹产业是菏泽的特色支柱产业。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调研,在尧舜牡丹产业园,具体了解我市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
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紧紧抓住牡丹这张名片,不断放大“牡丹效应”,走出一条以药用牡丹、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为主的牡丹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蝶变”。目前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以上;牡丹深加工产品达到11大类、260余个,是世界上牡丹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条最长的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核心区。
“山东乡村好青年”、“花开盛世”2023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获得者李晓奇,是一名牡丹新农人,从小在牡丹园长大的他,200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牡丹园。“牡丹产业是菏泽的优势产业,如何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牡丹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助推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牡丹人’思考和前进的方向。”李晓奇说,20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从牡丹传统种苗种植,到深加工,再到家庭盆栽应用,特别是2019年率先实现了牡丹盆栽微型化、规模化生产,让菏泽牡丹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牡丹催花、四季微型盆栽在菏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菏泽牡丹也由“谷雨花”真正变成了“四季花”。菏泽牡丹的“花随人意应时开”,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也为菏泽现代牡丹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带动了花盆、快递、包装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同时,我市以链式思维、市场手段,加快推动牡丹一产种植扩量增效、二产加工迈向高端、三产文化服务提升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为菏泽芍药创造了发展环境,创新了发展思路,带动了芍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菏泽芍药鲜切花销量突破亿支大关,市场仍是供不应求。出口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牡丹马上进入“休眠”期,从盛花期的热闹后逐渐安静下来。而牡丹产品生产车间、实验室,产业链上上下下却一直活跃着:牡丹籽油、牡丹化妆品、牡丹功能性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牡丹深加工车间产出……
“在原有牡丹深加工产品的基础上,本着丰富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今年我们公司又研发出几款新的牡丹产品。其中有两款牡丹籽油,还有一款无防腐剂、全植物的纯净牡丹面膜,所有成分都来自牡丹的花、叶、茎、根。”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连岗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在中秋节前一个月上市,已收到一些客户的订单。
牡丹,彰显了菏泽地域特色,并在乡村振兴中体现出了“乡村价值”。从单一观赏到精深加工、文化创意等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发展,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牡丹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使牡丹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得到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们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菏泽牡丹资源优势,从抓龙头、育链条、搭平台、优生态四个方面展开工作,明确了培育牡丹产业链条的22个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推动我市牡丹特色产业集群首次入选省‘雁阵型’产业集群。”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陶福占介绍,2022年,全市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逾10万人,带动了包括种植、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出版、研发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约50万人,年人均增收2000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牡丹擦亮了城市名片,也激活了文化基因。菏泽在大力发展牡丹深加工产业的基础上,深化文化引领作用,构建以“牡丹文化+”的新发展态势,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牡丹瓷、牡丹画、牡丹香、牡丹丝绸、牡丹剪纸等文创产品百花齐放,为牡丹产业拓展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有人说,牡丹成就了菏泽,而更多是菏泽这片土地和热爱它的百姓滋养了牡丹。菏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因地制宜做好“特”字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持续打造品牌,擦亮“中国牡丹之都”名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